首页 栏目首页 > 商贸 > 正文

云南和浙江联动讲述一“抹”茶山绿的故事丨茶香中国•人在草木间② 今日讯

茶起源于中国,盛行于世界,中国是茶的故乡,茶是中国的骄傲。一片小小的茶叶,承载着太多的故事:围炉煮茶,煮出了生活意趣;以茶会友,会出了志趣相投;以茶为业,富了一方百姓;以茶为礼,传递中国声音……

在云南省委网信办指导下,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报客户端联动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陕西、海南等省区网媒,同步开展“茶香中国”大型网络互动活动,让我们一起走进茶的世界,读懂茶的故事。


【资料图】

今日夏至,云南和浙江联动讲述一“抹”茶山之绿的故事——

“茶”字拆开,就是人在草木间

中华文化博大精深

一个“茶”字

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

和尊崇自然健康的核心价值

一千多年来,茶叶已有千百种,但茶字始终不变。从茶字释义看,茶字作为会意字,分三部分。“木”表示树木,上面“草”是芽叶,“人”站在中间采摘如草生发之芽叶。也就是说,人采茶时须待茶树长大后采,且只可摘芽叶,不能胡采乱摘。

茶字的读音与“茬”相谐,是指茶叶的生产是要分季节,要按自然规则,一茬一茬地去采收,留有余地,不能一次全部采光。

从茶字的解析看,还寓意着健康长寿。茶字的“廿”(草字头)+“八” (中间的“人”字)+ “八十”( “木”字)= 一百零八,故一百零八岁的老人称为“茶寿老人”,寓指爱茶饮茶,遵循“人在草木间”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,人便能健康长寿,活到一百零八岁。

夏至以后,较高的气温和充足的光照给草木带来了全年最充足的阳气,是草木生长的关键时期。这一时期的茶树叶片肥硕,颜色加深,茶性十足,茶香浓郁,入口微苦,反水为甜。

对茶农而言,是这一茬收成有了指望,对茶客来说,是品味光阴流淌,慢慢回甘。小小一片茶叶,是百姓的寻常必需,又是高尚的精神享受,在这片小小的树叶上,有着“绿水青山,就是金山银山”的清晰脉络……

一方水土,养一方好茶,富一方百姓。

忙麓山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邦东村昔归村辖区内,是临沧大雪山向东延伸靠近澜沧江的一部分,背靠昔归山,向东延伸至澜沧江,山脚便是昔归渡口。过去,昔归村就是个穷乡僻壤,籍籍无名。说起昔归茶带给自己和村里人的福祉,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昔归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苏其良感慨万千。

通往昔归村的“黄金通道”

2005年,随着家乡茶叶逐渐得到外界认可,29岁的苏其良回到村里打理茶园。如今,苏其良家中20多亩200多棵昔归古茶树产出的茶叶,一年带来的纯收入就有150万元左右。有了好收益,苏其良不忘父老乡亲,他组织村里20多户茶农,成立了临沧市邦东昔归茶叶专业合作社,合作社一年的总收入超过了600万元。

如今昔归村成了全国闻名的明星村,一年四季收茶看茶的人络绎不绝,户均因茶树带来的收入就有二三十万元。着眼放大昔归茶产业名片优势,当地把“茶山观光、茶品购物、茶食餐饮、茶旅住宿”串联起来,聚焦“吃住行游购娱”等需求,推动昔归从“单一购茶目的地”向“全链条全域旅游”转变。

昔归村村民忙采茶

好山好水出好茶,昔归村的变化,源于一张生态牌。

而这,只是云南茶推动百姓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……

西双版纳曼班三队“最后的女猎人”娜四,从2017年开始学习种茶,如今他们夫妻二人一共管理着三十多亩茶园。一直以来,认真学习制茶技术的娜四有了不小的进步,摊晾、炒制、揉捻、晾晒,对于她来说也更加地熟练。家中的露台上,高高低低摆满了簸箕,里面正摊晾着她今年刚做好的茶,条索清晰、白毫显露,浓浓的茶香不时伴着微风扑鼻而来。

放下猎枪出深山,捡起茶籽进茶山;少了风餐露宿、朝不保夕,多了生活向往、稳定收入。

娜四的选择,是生命“趋利避害”的本能,更是生物多样性得以保全的重要一环。

娜四夫妻在茶山

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整碗村的茶山上,一垄垄翠绿的茶树蜿蜒起伏,高大的遮阴树散布山间,三三两两的农民在地里劳作。这是茶农董祖祥的有机茶叶基地。基地的茶叶通过了欧盟、美国、日本和中国的有机认证,其中出口欧洲的茶叶每公斤最高卖到2000多欧元……

游客在普洱市思茅区倚象镇一家茶旅融合主题公园游玩

文山广南县以传统抹茶文化为切入点,通过“抹茶+旅游”“抹茶+康养”“抹茶+文化”等模式,不断延伸和丰富“抹茶+”的产业链,打造世界一流“绿色食品牌”,进一步推动云南“云品”民族品牌的复兴。

文山抹茶文化展示

一杯茶就是一个产业,“守护绿水青山”的选择,带动了千万人追求理想生活。

作为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之一,云南茶叶年综合产值逾千亿元。这几年,班章、冰岛、曼松、易武、倚邦、景迈山、薄荷塘、滑竹梁子等知名与不知名的茶叶产区,让当地的万千茶农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
从荒山到茶山,一方好茶,还能不断造福四方百姓。

“白叶一号”,是安吉白茶的茶树品种,以口感清香鲜爽闻名。最初生长于浙江省安吉县的高山之上,被农业科技人员发现后,通过扦插技术让后代“下了山”。

沿着浙江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万亩茶园绿道一路向前,两旁层层叠叠的茶园连绵起伏,刻有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字样的石碑,印证着当地依托白茶产业走出致富之路的奋斗故事。

将茶园景观和茶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新式茶饮空间,如今的黄杜村不仅卖白茶,还初步建成了集休闲观光、度假康养等于一体的白茶文化休闲产业园,民宿产业快速发展,亮点庄园、芳草滩亲子园等特色民宿纷纷涌现。随着文旅融合的加速推进,当地以“安吉白茶产业+文旅”为核心,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,逐步走出了一条壮大茶经济、丰富茶文化、打造茶旅游的特色发展之路。

浙江安吉县黄杜村2022年新茶采摘景象

2018年4月,浙江安吉黄杜村20名农民党员提出愿意捐赠1500万株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。经过5年努力,近3000万株捐赠茶苗已经在贵州、四川、湖南等3省5县扎下深根,陆续进入丰产期。

从安吉黄杜村出发,跨越2000公里山海,这些茶苗在更多山村续写“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”的故事,探索出一条“捐得准、种得活、长得壮、产出高、销路好”的白茶产业帮扶路径。

作为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捐赠“白叶一号”的受捐地,如今的四川省青川县“白叶一号”基地,白茶苗郁郁葱葱,长势喜人。

当地用5G物联网技术在“白叶一号”茶叶种植基地搭建了实时监测平台,安装了高清摄像头、土壤传感器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,以此解决专家太远问题。浙江专家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了解白茶的长势情况,并在第一时间给出种植技术指导意见,让“白叶一号”更好地生长。

移动工作人员现场教授茶农“农事任务”接单

海拔1300多米的贵州沿河自治县中寨镇茶海山巅,“白叶一号”茶叶基地尽收眼底,今年5月正式迎来第三年采摘季。茶园里村民们挎着竹篓在茶垄之间来回穿梭,手指在茶树尖灵巧地翻飞,清新翠绿的嫩芽被掐在手中,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,当地群众通过采摘茶青劳务及销售茶青实现收入400余万元。与黄杜村茶苗相伴而来的,是专业技术模式、产业经营门路和绿色发展理念。中寨将着眼长远规划,加大工作力度,全力以赴把“白叶一号”茶园管护好、发展好,确保早日见效。

贵州省中寨镇志强村村民采摘“白叶一号”新茶

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是苗族聚居村,2018年村里种下150万株“白叶一号”茶苗。传统村落遇见现代白茶,围绕特色苗寨、民宿体验、基地观景等主题,撑起了当地茶旅融合产业。如今,村里已拥有660亩高标准白茶基地和一家茶叶加工厂。新修的4.1公里产业路形成路网,把成片茶园与村寨连通。

湖南省古丈县默戎镇翁草村村民采摘新茶

从茶籽到茶苗,从茶叶到茶末

中国人种茶、养茶

也采茶、制茶、喝茶

一粒茶籽,种下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

一盏清茶,品出文人墨客的风骨

一道抹茶甜品,舒缓了忙碌生活的紧张

从荒山到茶山,从茶道到茶制品

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中国人

对自然的守护和“物尽其用”的智慧

……

一方水土,养一方好茶;

一方好茶,富了一方百姓,又持续造福四方百姓。

中国茶丰富多彩,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博大精深。一杯中国茶折射着人与自然生态文明之光,更满含着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哲理。

茶于中国人而言,是一场满怀期待的农事,更是中国“和而不同”“和谐相生”“美美与共”等理念的彰显和展现。

漫步在中国一片片古茶林、有机茶园里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故事俯拾即是,一幅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统筹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。

关键词:

最近更新

关于本站 管理团队 版权申明 网站地图 联系合作 招聘信息

Copyright © 2005-2023 创投网 - www.xunjk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联系我们:39 60 29 14 2@qq.com
皖ICP备2022009963号-3